作者: 姜培軍;郭衛東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4-11-05 09:19
□記者 姜培軍 郭衛東
40余畝菊花的“創富”故事
金秋時節,我市菊花漸次成熟,陸續上市,助力農民增產增收。近年來,隨著社會的發展、科技的進步,我市菊花產業逐漸從觀賞延伸到食用、藥用、飲用、釀用等領域,形成了以觀賞菊、造型菊、盆栽菊、茶用菊、藥用菊等為主的產品結構,“小菊花”正在成長為“大產業”。近日,針對我市菊花產業發展現狀、前景,記者深入牡丹區安興鎮、牡丹街道、王浩屯鎮等菊花種植基地進行了采訪。
金秋時節,在牡丹區安興鎮孟王莊村菊花種植基地,成方連片的貢菊、金絲皇菊競相開放,猶如一片金色海洋,微風拂過,飄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芳香。村民穿梭其間,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朵菊花。
11月3日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聞著菊香來到這片美麗的土地,探尋廣大菊農的“創富”故事。
“你看,這一片是金絲黃菊,花朵飽滿,色澤金黃,泡出來的茶口感清甜;那一片是貢菊,這種菊花以其清新的香氣和良好的藥用價值受到市場歡迎。”菊農孫自軍一邊介紹基地里的菊花品種,一邊招呼著工人有序采摘,言談舉止間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今年是孫自軍種植菊花的第五個年頭。
“剛開始,我種了十幾畝菊花,心里沒底,不知道能不能成功。”回憶起最初的種菊經歷,孫自軍感慨萬千。他憑借一股不服輸的精神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,菊花種植事業逐漸走上了正軌。
如今,孫自軍的菊花種植基地已經擴大到40余畝,種植金絲黃菊和貢菊等4個品種。
近幾年,菊花種植效益不錯,給了孫自軍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心。
“目前,菊花市場需求大,而且價格相對穩定。只要管理得當,就有不錯的收成。”孫自軍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,為了保證菊花的品質,他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,從土壤改良到種苗選育,從施肥澆水到病蟲害防治,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。
在采摘現場,數十名工人熟練地采摘菊花。
“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,菊花采摘期需要大量勞動力,這為廣大農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。每天用工100多人,手快的話每天能掙100多塊錢。”孫自軍介紹,“采摘下來的菊花隨即被送往加工車間,經過分揀、烘干、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后,朵朵菊花變成了高附加值的菊花茶,發往安徽黃山、亳州等地。”
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經驗的積累,孫自軍有了更長遠的規劃:“明年,我打算繼續擴大種植面積,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,增加菊花的附加值,比如開發深加工產品,像菊花酒、菊花糕、菊花枕等,讓更多人了解、喜愛我們菏澤的菊花。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孫自軍積極參加各種農業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,不斷提升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。同時,他還與一些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,共同開發菊花新產品。
扮靚村莊“顏值” 提升經濟產值
“菊花香、采摘忙。孫自軍的創富經歷為其他村民樹立了好榜樣,我們將積極引導更多農民參與菊花種植,形成規模效應,打造我們鎮的特色產業品牌。”聊起菊花產業,牡丹區安興鎮黨委宣傳委員孔德旺說。
菊花種植產業不僅給孫自軍帶來豐厚收入,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。望著那片金黃的菊花種植基地,他眼中充滿了無限希望。
近年來,安興鎮著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,引導資金、技術、人才、信息、設施等向新農業融合聚集,培育形成了獼猴桃、瓜蔞、牡丹、菊花等一批鄉村特色產業,形成了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貌”的發展格局,讓特色產業逐步發展成為開啟鄉村振興之路的“金鑰匙”。特別是菊花種植,近年來面積逐步擴大,品種逐年增多,已形成了集大田種植、精細加工、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,帶動種植戶畝均收入兩萬元以上。
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。近年來,牡丹區積極探索“村集體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方式,因地制宜推廣種植集經濟價值、觀賞價值于一體的金絲皇菊、貢菊等,既扮靚了農村“顏值”,又提升了經濟產值,“小菊花”鋪就金色致富路。
在牡丹區王浩屯鎮郭魯村,廣大種植戶種植了北京菊、金絲皇菊、婺源菊等10多個菊花品種。近年來,通過加強技術指導、加大資金扶持等方式,該鎮持續擴大菊花種植面積。為加快菊花產業發展,該鎮還成立了多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,對種植的菊花統一管理、統一服務、統一銷售,形成了培育出售菊花苗、采集出售菊花鮮切花、深加工制售花茶等多種發展模式。
隨著菊花規模化、產業化穩步發展,牡丹區相關部門的研發人員還對菊花的食用、藥用、飲用、釀用等功能進行開發,形成了以觀賞菊、造型菊、盆栽菊、茶用菊、藥用菊等為主的產品結構。
“小菊花”期待開出“大名堂”
春有百花秋有菊。金秋時節,菏澤菊花集中上市,姹紫嫣紅十分美麗,為秋天增添了一抹明媚的色彩。菊花是原產我國的世界名花,菏澤種菊賞菊歷史悠久,菏澤老鄉黃巢早在唐朝就留下了“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”的詩句。
連日來,在牡丹區牡丹街道菊香社區,五彩繽紛的觀賞菊花競相綻放,花香四溢。菊香社區是牡丹區菊花種植、培育、銷售示范基地,與其他花卉相比,菊花花期較長,最晚可開至元旦前后。因此,在城市綠化和展覽用花中,菊花有著特殊的優勢。菊香社區的花農們正是看準了菊花的這個特點,家家都種起了菊花。近年來,牡丹街道通過典型示范、扶持帶動、成立專業合作社等有效舉措,將菊花產業打造成為社區專屬名片。
依托菊花產業,助力鄉村振興。牡丹區牡丹街道菊香社區種植菊花歷史悠久,因品種多、花型美、花朵大、花色艷麗,不僅在周邊地區久負盛名,也遠銷千里之外。如今,菊香社區80%的群眾從事菊花種植,這里的菊花有八大色系、100多個品種,每年銷往北京、上海等全國各地的優品菊花達100多萬株,形成了種植、繁育、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發展模式。同時,牡丹區圍繞“菊產業”下功夫、做文章,植入研學游、康養游、鄉村游等新業態發展模式,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,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。
“秋叢繞舍似陶家,遍繞籬邊日漸斜。不是花中偏愛菊,此花開盡更無花。”這是唐朝大詩人元稹的詩句。在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中,菊花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、深厚而獨特的菊花文化、豐富的種質資源、豐富多彩的花色、千姿百態的花形、多種多樣的栽培應用形式,以及較長的花期和廣泛的用途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。
隨著社會的發展,我市菊花產業逐漸從觀賞延伸到食用、藥用、飲用等領域。鄉村振興,產業先行,一朵小菊花,期待開出“大名堂”。